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643节 (第2/3页)
依孙将军之见,秦国该当如何?”魏崇山承认孙康说得话有道理,但并没有表达自己认可与不认可的态度。 ??孙康道:“大军出动事关重大,而胜负往往在于一线,所以失之毫厘谬以千里。臣以为,此时派遣修行者进入中原,与赵氏相争破坏赵氏图谋即可,大军还得徐徐图之。” ??魏崇山微微颔首:“此乃老成之言。” ??蒋飞燕不悦地瞥了孙康一眼,知道对方是跟自己作对,心里很是愤懑。 ??秦国大军征伐蜀中,并没有派遣太多兵马,在某种程度上算是一支偏师,主要还是靠国中王极境高手拿下剑门,后面的战斗并不艰难。 ??而破剑门关的大功,就在孙康手上。 ??秦国东出潼关发兵中原,大可以先不派遣这些将士,让他们轮休。中原是场大战,不可能三两个月结束,本就需要后备力量。 ??但孙康的话又并非全然没有道理,跟赵氏征战马虎不得,若不能全军出动全力施为,一旦发生什么意外很难收拾。 ??“臣以为,派往中原的修行者,不是非得跟赵氏争锋相对,既然是修行者对决,便没有一城一地的得失,我们的人真到了中原,可能未必能逮着赵氏的人。” ??这时,士人门第方氏的家主方枕开了口,语气平和但言词有力,儒雅之气里暗藏一股锋芒。 ??魏崇山遂看向方枕,“方公以为该当如何?” ??方枕胸有成竹地道:“我方修行者进入中原,是作为大军开路先锋,为大军攻城掠地做准备的,岂有被赵氏牵着鼻子走,一味去追咬对方身影的道理? ??“大军征伐中原,以出函谷关为首要重任,若是出不了函谷关,谈何进占中原?若是出了函谷关,能够通过洛阳进入中原平地,则天地任由驰骋! ??“故而我秦国修行者进入中原后的行动,当以助大军出函谷关,占据洛阳为首要重任,而不是跟赵氏的人你争我夺,舍本逐末!” ??此言一出,满堂寂静。 ??潼关,古时候叫函谷关,但其实两座关隘的地址有差别。二者之间隔着一条狭长斜道,即函谷,两侧山势奇骏、道路难行,极为险要。 ??战国时期的秦国,把函谷关建在函谷东面,斜道在关内侧;而汉代以后建立的潼关,关城在函谷斜道西侧,斜道在关城之外。 ??究其原因,战国时期的秦国,据有了函谷关,东出就没有阻碍,虽然也有防御作用,重点还是为了进攻。 ??但函谷关有大战的时候,后勤补给的运输需要经过斜道,颇为不便。 ??之后天下一统,函谷关废弃,潼关就建在函谷西面,这样便把斜道留给了敌人,大大增强了防御力度。 ??从斜道佯攻关隘难如登天,如果守城方不犯错且士卒能战,基本不可破。 ??潼关的重点是防御,保护关中。 ??齐朝之后天下纷纷,各地形势都有变化,眼下潼关虽然在魏氏手里,但函谷关已经重建,被张京握在手里,而且关隘做了改变,重点就是防御西面之敌。 ??双方隔着一条函道,算得上是大眼瞪小眼。 ??如果只是一个张京,魏氏自然不必担心,大军出动之际,魏无羡凭着自身修为,带着众多王极境高手,要破关并不难,就如攻蜀时克剑门关一样。 ??但大晋的高手们,会坐视魏氏攻占函谷关吗? ??既然魏氏高手与赵氏高手相互掣肘,没有开打之前很难确定谁会干净利落战胜对方,还得顾虑杨氏高手掺和,那争夺函谷关就只能靠下面的人。 ??此外,夺了函谷关不算,洛阳也是重点。不得洛阳,魏氏的大军东出就没有立足之地,百十万大军不能没有坚城要地作为依托。 ??总而言之,赵氏大军要进入中原,需得渡过黄河天堑,而魏氏大军要进入中原,需得渡过函谷险地。在这一点上,双方谁也没有便宜谁也不曾吃亏。 ??“方公真知灼见,可谓一针见血。” ??魏崇山话说得很满,表示他认同方枕的意见,“诸公以为如何?” ??殿中的大臣们陆续附和,多半都认为该当如此,孙康、蒋飞燕也认为合理。 ??但有不同意见的人并非没有。 ??“人无远虑必有近忧,方公所